近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深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切肤之痛,深知这样一个真理:民族要兴旺,国家要强盛,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造就,关键在教育。20世纪80年代初,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核”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应运而生了,数以千万计的自考生在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围墙的大学里自学成才。
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三者中,如果说“国家考试”是衡量高等教育自学成果的手段,是检验和认可人才的客观尺度,那么“个人自学”应是人才成功的根本性内在因素,而“社会助学”便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关键性外部条件,就像温度对于孵小鸡一样、土壤水分阳光空气对于育幼苗一样不可或缺。因此,社会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极其宝贵的要件。
社会助学形式多种多样,诸如:面授、函授,提供各类辅导资料,运用现代化设备制作录像带、录音带、磁盘、电子软件等资料进行教学等等。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考生对社会助学诸形式最渴望最看重的是面授——自学者与助学者之间面对面的咨询和交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人们常说,做学问,做学问,一是要“学”,再是要“问”。然自考生最虑:到哪儿问?问谁呢?自考生比全日制在校生最大差别之一就是没有面对面授课的教师,自学中遇到疑惑的问题不方便也没地方请教。所以,自考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考虑构建帮助自考生解惑答疑的机构或形式———姑且称之为“自考助学诊所”或“诊所式教育”吧———便于自考生像患者求医一样求教有门,助学者像医生一样“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传道、授业、解惑”。如此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诊疗”过程,既节省自考生时间,又使助学者因需施教,提高自学考试的质量和效益,何乐而不为。
“诊所式教育”运作方式可分为“急诊式”和“预约式”。所谓急诊式,是指自考生对自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即时向“诊所式教育”机构“挂号门诊”,助学者即时“接诊”,现场解惑答疑。所谓预约式,是指自考生求教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某些创新思维的问题,助学者解答也需要一定时间研究论证甚至“会诊”。当然,预约的时间长短应适度,要保障助学者解惑准确,方便自考生学习和工作。
“诊所式教育”内容应以与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教材有关问题为基础,包括教材的基本知识,相关学科、专业科研前沿领域知识,还包括现实生产生活中与自考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鲜活的动态的社会需求方面的问题。这样规范“诊所式教育”内容,有利于为提高自考生文化科学素养奠定坚实基础,提高自考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通过自考助学活动,将“所学”变为“所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不正是自考校园推行素质教育的得天独厚优越条件吗?
关于“诊所式教育”主体资格,求学者、咨询者无疑是自考生,助学者、接受咨询解惑答疑的“医生”的资格,应由社会助学机构确认,如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国家科研机构的相关专业有余力助学的专家、教授等师资力量,学有所长的科技工作者。自考校园里的同专业甚至同年级的师兄学友亦可以能者为师,互教互学。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认定助学者的德才资格,以防止利益驱动下的滥竽充数误人子弟。
“诊所式教育”一般应实行有偿服务,从长远计,有利于知识升值,教育产业化,形成人类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良性循环。从现实计,可缓解自考助学师资不足的矛盾,较大限度地开发现有助学智力资源,加快人才培养速度。
“诊所式教育”机构设置应合理布局。自考校园文化建设,小而言之指自考生面授、函授所在的社会助学单位的教育环境。大而言之,指自考生所在没有围墙的大学整个社会的自考助学文化氛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充分考虑待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广大农村地区一方面急需培养造就人才,另一方面又经济文化教育欠发达,交通不够便利,邮路不够畅通,居住分散,联网困难。因此,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构建“诊所式教育”,其机构设置应条块结合,上下贯通,合理布局,方便自考生,以经济、实效为宜。